李少白先生,1942年生于重庆市,拍摄故宫四十余年,是国内拍摄故宫最多、最全的摄影师,故被誉为“故宫摄影第一人”。《紫禁之光:从黄昏到黎明》是“李少白拍故宫40年”系列丛书的第二本,特定于2025年出版,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献上小礼。
该书取名《紫禁之光》,分日落、黄昏、黑夜、黎明、日出五条主线,章法鲜明,条分缕析,精选李少白先生各个时期的精品摄影佳作,忠实又艺术性地再现了这五个特殊时段故宫的诸般风姿,并蕴藏如下多层次的丰富内涵:
第一,从建筑来说,紫禁城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杰出代表,自带光芒,不仅浓缩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,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因此,故宫堪称中国古代宫城规制的集大成者,是“文明之光”。
第二,从时间来说,因工作之需,李少白先生经常能在空无一人的故宫建筑群间穿行,甚至爬到了宫殿的楼顶,因此,其拍摄的诸多黄昏、黑夜、黎明时分的故宫摄影作品,具有极为鲜明的独绝性,放眼中国摄影界,鲜有摄影师能像李少白先生一样,难能可贵地捕捉到随着东方欲晓而阳气渐升的“时日之光”。
展开剩余70%第三,从思想来说,本书收录了李少白先生多年间积淀下来的对摄影、美、故宫建筑等的深刻思考,散发着让人折服的“艺术之光”。
第四,从李少白先生拍摄的紫禁城黄昏到黎明的各种画面中,人们仿佛感到了中华文化经历了从沉寂到觉醒、从磨砺到复兴的壮丽历程。紫禁城是一座72万平方米的巨大宝库——百宝万货,又群英荟萃,凝聚着代表民族自豪感的“中华之光”。
李少白自序
我拍摄紫禁城四十年,从黄昏到黎明,足以见证紫禁城的无数变迁,也用镜头捕捉到无数个动人的瞬间。我每一次按下快门,都是对紫禁城的一次深情凝视,都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感悟。从黄昏的温柔到黎明的希望,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,记录着紫禁城的岁月流转和时光印记。
当我站在紫禁城的红墙下,回望这四十年的摄影之路,心中满是感慨与不舍。这本画册,是我对紫禁城无尽热爱的见证,也是我对摄影艺术不懈追求的结晶。
四十年前,我初次踏入紫禁城,那一刻,我仿佛穿越了时空,回到了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。我被这里的宏伟建筑、精美雕饰和深厚文化底蕴深深震撼。从那一刻起,我决定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宫殿的每一个瞬间,让它的美、它的历史,能够穿越时空,被更多的人所看见、所感知。
四十年间,我无数次穿梭于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,从晨曦初露到夜幕降临,从春暖花开到冬雪皑皑。我用镜头捕捉了紫禁城在四季更迭、晨昏交替中的千变万化。每一张照片,都承载着我对紫禁城的独特情感和深刻理解。
从这本画册可以看到紫禁城从黄昏到黎明的绝美变化。黄昏时分,夕阳如血,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,金色的光辉与古老的红色宫墙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。那一刻,紫禁城仿佛被赋予了生命,它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。随着夜幕降临,紫禁城逐渐沉入一片宁静之中。月光如水,轻轻洒在宫殿的每一个角落,为这座古老的宫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夜风拂过,宫灯摇曳, 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吟浅唱。黎明破晓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照亮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时,我们仿佛看到了新生的希望。在这一刻,紫禁城不再是历史的遗迹,而是活生生的存在,令无数人留连牵记。
从黄昏到黎明,紫禁城经历了从沉寂到苏醒的奇妙变化。在拍摄过程中, 我一次又一次地领会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……又一次次地目睹了红日是如何依依不舍和宫殿告别的,领会了“梦”是如何一点点开始,又悄悄迎来了黑夜,逐步领略了黑色的神秘和美艳……比更多的人理解了“黑”
并不是拒绝了光,而是以另一种不可解释的方式拥抱了光,并且最终还要再次迎接朝阳的到来,让红与黑的结合,成为更美妙的一天的开始。
这四十年里,我经历了摄影技术的日新月异。从胶片到数码,从黑白到彩色,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让我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呈现紫禁城的魅力。我深知,摄影不仅仅是记录,更是创造。我试图通过我的镜头,将紫禁城的历史、文化和情感凝聚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,让观者能够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与美丽。
四十年光影,记录了紫禁城黄昏、黑夜、黎明与白昼的交替。这是我对摄影的执着追求,也是对紫禁城的无尽热爱。这本画册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,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,愿每一位翻开它的人,都能在这方寸之间,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深远,愿这本画册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,让紫禁城的美,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
编辑/汪浩舟
发布于:北京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